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
骨科医学部——显微外科
NO.01
科室简介
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骨科医学部显微外科是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分会的创始单位之一,创始人朱盛修教授曾担任显微外科分会两届主任委员,“四肢创伤功能显微修复”与“火器性周围神经修复技术”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科室于2021年6月正式独立建科,是全军唯一以显微外科技术特色命名的独立亚专科,融合传承了总医院丰富的高水平战创伤救治经验和技术,在唐佩福院士的直接领导和规划下,显微外科发扬传统,坚持创新,形成了科室特色,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学科地位在全国学术界崭露头角。
展开剩余90%第四医学中心骨科医学部显微外科由国内知名显微外科专家领衔,包括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4名,博士及博士后2名,硕士5名,是集医、教、研、训、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全军唯一的显微外科亚专科。
显微外科形成了技术领先、效果优良、特色鲜明三大诊疗技术:严重肢体创伤综合救治、慢性骨髓炎的现代化精准诊疗和肢体缺损再造和功能重建。近几年科室积极探索一系列前沿特色技术,填补国内外医疗领域的空白:3D打印钛笼末端骨重建技术、离断肢体异位寄样与全形再造、交叉循环保存肢体研究、混合现实技术精准化治疗创伤性骨髓炎术、导航下精准清创与外架植入技术、改良supercharge手术进行高位尺神经损伤术等,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骨科医学部显微外科科研成绩斐然,科室以新时期战创伤救治任务为牵引,聚焦严重肢体损伤救治和手足功能重建,在肢体毁损伤保肢治疗、创伤后骨及软组织缺损的修复重建及创伤后骨感染的治疗方面深入研究,科室目前拥有在研课题9项,累计经费900余万元,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SCI论文10余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0分,牵头编写指南3部,参与撰写专家共识及指南2部,主编及参编《坎贝尔骨科手术学显微外科卷》和《解放军总医院骨科手术学显微外科卷》等专著6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 5项。并与众多高校、医疗单位进行科研合作,逐步推进数字化人工智能医疗设备创新研发等工作。
NO.02
诊疗范围
1.四肢骨关节感染的根治性治疗
科室常年大量诊治因创伤性及血源性四肢感染性疾病,具体包括:
· 慢性骨髓炎
· 骨折相关感染
· 化脓性关节炎
· 糖尿病足
· 坏死性筋膜炎
· 压疮等感染性创面
2.严重肢体创伤综合救治
科室开展各类因外伤导致的多发伤、复合伤,致力于保命、保肢、保功能的救治目标,全力恢复患者肢体功能。
· 严重多发伤的损伤控制治疗
· 肢体毁损伤的保肢治疗
· 肢体组织缺损的显微外科重建
3.肢体缺损再造和功能重建
科室在肢体缺损再造和功能重建方面具有丰富经验,涵盖先天性和后天性肢体缺损及功能丧失。
· 手指缺损的全形再造
· 大段骨组织缺损的三维重建
· 肌肉组织缺损的功能肌肉移植和移位治疗
· 神经损伤的功能重建
4.手外科及足踝外科伤病的综合诊治
·手部肿物切除
·手部肌腱损伤的修复与重建
·手部关节损伤的修复与重建
·拇外翻的矫形治疗
·手及足踝关节成形术
·手部及足部先天性畸形的矫形治疗
·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治疗
·臂丛及腰骶丛神经损伤的综合诊治
NO.03
特色技术
1、3D打印钛笼跟骨缺损生理重建技术
针对外伤及感染等造成的跟骨缺损,综合应用显微外科清创技术、3D打印技术、膜诱导成骨技术生理重建跟骨,恢复肢体功能。
2、导航下精准清创治疗创伤性骨髓炎术
针对骨髓炎清创不彻底,复发率高的问题,开展了通过术前综合影响判断,精准规划清创范围,在术中导航下进行精准清创,提高了清创的彻底性和治愈率,2年随访治愈率高达98%。
3、改良supercharge手术进行高位尺神经损伤
针对重度肘管综合征的患者疗效差的难题,在尺神经松解前置术的基础上设计正中神经旋前方肌肌支端侧移位(RETS-supercharge)治疗重度肘管综合征,术中采用神经刺激仪联合解剖位置精准定位手内肌束组,与传统的尺神经松解皮下前置术相比,这种新的手术方法能够显著提高手内在肌功能恢复及延缓肌肉萎缩。
4、断指(肢)再植技术
应用显微外科及超级显微外科技术,对于各种复杂的断指(肢)进行再植,成活率高达95%。
5、组织缺损重建技术
对于四肢由于外伤、感染、肿瘤、坏死等原因造成的皮肤、肌肉、骨骼、肌腱等组织缺损,采用显微外科技术,通过组织瓣转移、膜诱导成果、组织牵张等技术进行重建,成功率高达98%。
NO.04
专家团队
张建政
显微外科科室主任、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学术任职:中国医师协会显微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创伤学组委员,北京市医学会显微外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显微修复重建医师分会副会长,北京市骨科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创伤外科委员会委员,中国骨科菁英会创伤委员会委员,SCIOT中国部显微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损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研究方向:严重肢体损伤、骨髓炎、骨感染、神经血管损伤、肢体修复重建。
研究成果:主持课题8项,经费1000万元,论文80篇,SCI16篇,最高影响因子11.2分,主编国际指南3部,发明专利6项,团队标准2项,软件注册权3项。编译《解放军总医院骨科手术学》、《坎贝尔骨科手术学》、《简明骨科学》等专著6部。《CMJ》、《中华创伤骨科》、《中华显微外科》等杂志编委。
张树明
显微外科主任医师
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分会常委,全军显微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医学会显微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伤学组委员。从事显微外科、创伤骨科40年,在断指再植、手指再造、臂丛神经损伤、骨与软组织肿瘤切除后的修复与重建、骨髓炎的综合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显微外科保头治疗,前足再造、带血管蒂皮瓣转移或移植修复四肢皮肤缺损、四肢长段骨缺损的修复方面有较深造诣。
李绍光
显微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
研究生导师。
200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现南方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获骨外科学硕士学位,2013年于解放军医学院(301医院)获外科学(骨科)博士学位,先后师从国内知名显微外科和骨科学专家顾立强教授和孙天胜教授,2016年公派留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医学中心作访问学者1年,研修手外科及创伤骨科专业。
擅长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慢性溃疡创面等肢体感染性疾病的治疗;骨不连、骨折畸形愈合等骨折后遗症治疗;手外科及足踝外科伤病治疗;周围神经损伤;肌肉肌腱组织缺损和功能重建;肢体毁损伤的保肢治疗;多发伤综合救治。
赵建文
显微外科科副主任医师
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分会第十一届 青年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显微外科分会第二届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显微外科分会委员、北京解剖协会骨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创伤显微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医护融合学组委员、SICOT中国部显微修复分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重建外科专委会慢创学组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手外科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创面修复科分会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骨与关节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骨科分会骨肿瘤学组 委员、国际超级显微外科论坛(ICSM)会员、《中华显微外科杂志》通讯编委《中国骨伤》青年编委《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编委、德国Lubinus Clinicum 访问学者 , 欧洲EWMA认证授权创面修复师、国际超级显微外科医师青年论坛病例竞赛最佳病例获得者、2025 中国技协显微外科十大青年名医。
聚焦骨与软组织严重毁损伤的功能重建与显微修复、四肢离断伤肢体再植、人工智能医疗设备创新研发等工作,完成多例世界级高难度断指再植手术,成活率达97%。
何红英
显微外科副主任医师
医学硕士,德国 Lubinus访问学者。《中国骨伤》杂志编委;中华手外科学会手外科分会青年委员;北京解剖学会骨科解剖分会常务委员;北京市冲击波医学教育与培训专家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委员;北京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医教协会骨损伤专委会委员。
曾承担并主要参与军队课题一项,北京自然科学基金一项。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核心期刊15篇,以第一作者发表SCI 2篇,参与编写指南2部,参译著作4部。研究方向:骨髓炎的精准治疗、慢性感染创面的修复,骨不连及手足畸形的治疗;四肢及骨盆骨折的微创治疗等。
韩力
显微外科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损伤专委会常委;中华慢病学院伤口分院委员;中国中医药促进会骨伤科分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发表SCI论文3篇, 国内核心期刊论文5篇。参与课题3项,北京市课题1项,军队项目1项,解放军总医院创新项目1项。主编中英文指南1部,团队标准1项,软件注册权1项。
擅长:骨不连、骨髓炎、神经损伤修复、骨与软组织感染和畸形、四肢创面修复、软组织损伤的化脓性感染。
来源:骨科医学部 显微外科
组稿:翟光辉 邢东玲 马力莎
发布于:北京市